2012年12月31日

原來raspberry pi可以這樣玩

http://pingbin.com/2012/12/30-cool-ideas-raspberry-pi-project/
真是有創意阿

2012年12月25日

老問題mount iso file

紀錄一下老問題,由於linux設計哲學的緣故,一般使用者不能mount iso檔案到FS上的
所以底下大多數必須具有root權限
指令
mount /iso/ubuntu.iso /home/user/ISO/ -t iso9660 -o loop
軟體
gmountiso跟AcetoneISO2

conky -- the system monitor

一個system monitor的小工具,安裝conky-all, hddtemp, lm-sensors
後面兩者是為了收集資料的套件,conky其實只是收集這些資料,並且呈現在桌面上
安裝完畢後先執行 sensors-detect,他會掃描硬體系統,並且作一些設定

基本的設定可以在這裡找到
https://help.ubuntu.com/community/SettingUpConky

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一些現成的.conkyrc設定,執行起來如下圖


2012年12月23日

最近又安裝了ubuntu

衝著可以改回舊版的gnome畫面,結果發現他愈作愈回去,竟然現在連字型都不能改,還好可以用gnome-tweak-tool改,不然真的想翻桌了

將家目錄裡預設的常用目錄改為英文 方便需要使用指令的場合
LANG=C xdg-user-dirs-gtk-update

將close button挪到右邊去
gsettings set org.gnome.desktop.wm.preferences button-layout ':minimize,maximize,close'

在舊版桌面新增捷徑
gnome-desktop-item-edit ~/ --create-new

微調的參考
http://www.webupd8.org/2012/04/things-to-tweak-after-installing-ubuntu.html
http://blog.xuite.net/wang64521/caie/62859964-%E5%BE%9EUbuntu+12.04%E9%96%8B%E5%A7%8B

在Ubuntu 12.04安裝JDK

http://akbarahmed.com/2012/06/22/install-java-jdk-6-0-update-26-on-ubuntu-12-04-lts/
直接看人家怎樣作吧,可以多時容納多個版本的JDK

2012年5月9日

電路圖繪製軟體

http://fritzing.org/download/
感覺還不錯用,解開後直接執行就可以了

2012年3月24日

[轉載]linux批量查找文件內容


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ubwAvBaBBwR5eN4p53mQmQQo/article?mid=6

比如查找當前目錄下面所有的php文件裡面的內容
find ./ -name "*.php" | xargs grep '要查找的內容'
如果需要查找的內容包含特殊符號,比如$等等,grep要加參數
find ./ -name "*.php" | xargs grep -F '要查找的內容'
查找一個文件名為*.tar.gz或*.exe的文件
-bash-3.00# find ./ -type f -name "*.tar.gz" -o -name "*.exe"
想查找出在/etc中以passw開頭的所有文件中有沒有te這些內容的,並且開頭是2的內容.
-bash-3.00#find /etc -name "passw*" -exec grep -in "te" {} \; |sed -ne '/^2/p'
找出/var目錄下15天以前以a為開頭,並且後綴只有4位的文件進行打包.
find /var/ -name "a.????" -mtime +15 -exec tar zcf "{}.tar.gz" -P {} \;

find 其實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且常用的工具。

◎find - walk a file hierarchy 
     在一個檔案等級制度中遊走 顧名思義 也就是搜尋
◎語法: find path operators
        path:路徑 operators:運算子(參數)
     
◎operators: 常用的參數如下 (若有疑義請參閱man page 為準
        ★號表示重要...
    1. -atime n: 用檔案存取時間(access)為搜尋條件,n 為數字代表週期,
           單位是24小時。
          
     ★註解:   n不帶正負時,表示距今從目前這個週期到下個週期為止
           n為負號時(-),表示距今這個週期之前。
           n為正號時(+),表示距今大於這個週期的時間。
          
           舉例說明:
           若n為3(不帶正負號),表示距今72~96小時。
           若n為-3(帶負號),表示距今0~72小時內。
           若n為+3(帶正號),表示距今超過72小時,也就是>72小時。
   
    2.-mtime n: 用檔案修改時間(modification)為搜尋條件,n以24小時為週期。
   
    3.-ctime n: 用檔案inode更動時間為條件,n以24小時為週期。
   
    4.-inum n: 用inode值來作為搜尋條件,n為該檔案的inode值。   
   
    5.-name filename:後接檔案名稱,若包含"萬用字元",則要括起來,
              避免shell解讀之。
    6.-perm mode: 以存取權限為搜尋條件。    
   
    7.-user name: 以檔案的所有者為搜尋條件,用uid也可。
   
    8.-group name: 以檔案的群組為搜尋條件,用gid亦可。
    註:7.8 find會先用name搜尋,若找不到才試著用uid或gid搜尋
   
    9.-type t: t的代表的是檔案的類型,類型常用的如下:
           d  --> 資料夾
           f  --> 一般檔案
           l  --> 符號連結檔
          
   10.-size n: n表示區塊數,通常是512-byte bolck,
         若n後接c (nc) 表示為n bytes。
        
  ★11.operator1 -a operator2: -a 等同於邏輯上的 AND 
     operator1 -o operator2: -o 等同於邏輯上的 OR
     ! operator1 : ! 等同於邏輯上的 NOT
     
    註:operator1 -a operator2 與operator1 operator2
      是相同的...同樣代表當運算子1成立且運算子2成立
      
  ★12.\( expression \): 在?#125;雜的情況下,括號表示先運算。
       加上反斜線\ 為的是不要讓shell誤判。  
             
   13.-print: 將搜尋結果送到標準輸出stdout,一般來說也就是螢幕。
        註:最常用到 但也常被遺忘的參數。            
   
  ★14.-exec command: 表示將搜尋的結果,再導入某一命令。
        註:搜尋出的結果可用兩個大括號{} 替代,命令後接 \; 表示結束。
      
      ex:將目前目錄 搜尋出檔案以.o結尾的檔案 刪除!!
        find . -name "*.o" -exec rm -f {} \;          
       
  ★15.-maxdepth n: n 表示搜尋的深度。1表示目前這個資料夾。
  
  ★16.-ok command: -ok跟-exec相同,不過執行前會詢問。通常用來測試。
  
  ★17.-newer file: 比file修改(modification)的時間更早為搜尋條件  

◎實例應用:
   1.修改時間: 假設是此目錄 7天前(當天)修改過的檔案
         find . -mtime 7 -print
         find . -mtime +6 -mtime -8 -print
   2.檔案大小: 檔案介于于1000byte到32000byte之間
           find . -size +1000c -size -32000c -print
   
  ★3.刪除某些詭異的檔案: 某些檔案因含有特殊字元而無法刪除,
           find . -inum 31246 -exec rm -rf {} \;
           註:31246為其inode值,可用ls -i 察看..
   
  ★4.以精確的時間搜尋:搜尋2001年5月28日11時59分到2001年5月29日0時10分間所有的檔案
           a. touch -t 200105281159 file1
           b. touch -t 200105290010 file2
           c. find . -newer file1 ! -newer file2 -print
             如此就會搜尋出數個檔案 扣除file2的就是所得...
            
  ★5.將檔案更名:把搜尋出來的更名為
          find . -maxdepth 1 -name "*.o" -exec mv {} {}.orig 
          將檔名符合*.o的檔案名稱附加上.orig
         
      ★註解:若您第五個無法執行的話也可以這樣做:
         $find . -maxdepth 1 -name "*.o" |
          > while read file
          > do mv "$file" "$file".orig
          > done
         
          > 乃是換行後自動出現的提示符號...

  ★6.找到檔案中包含某字元的檔案:(此例為success)
          find . -type f -exec "success" {} /dev/null /; 
      
      ★註解: 沒有加上 /dev/null 會產生無法得知搜符合尋結果檔案名稱的結果.
           若加上/dev/null 則會讓 grep 每次搜尋兩個檔案,在搜尋結果產生檔名.
      
      當然了..若常用可以寫成script 如find2.
      if test
      then
      find . -type f -exec grep /dev/null {} \;
      else
      echo "正確的語法為: ./find2 搜尋字詞 "
      fi
          
◎重要觀念:
  ★1.搜尋參數 都是find懂的常規表示法,若表示法為真,就執行一些設定好的動作。
   
  ★2.括號中的先運算: -atime +5 \( -name "*.o" -o -name "*.tmp" \)
            表示搜尋 存取時間大於5天 且(名稱為*.o或是*.tmp)的檔案    
            
   3.規則式中兩個運算子間若用空白隔開表示 -a 也就是AND
   
  ★4.find任務就是判定整個運算式,而不是找到檔案,
    當然,會找到檔案,但那只是一個副作用。
    
   5.儘量不要搜尋NFS檔案,因為萬一NFS server 掛了,會讓整個搜尋停頓。
    可以用-maxdepth 或 -prune 限制        
        
◎困難排除:
  ★xargs的使用:
   有時您會遇到向下面這種情況...語法無誤 但卻無法顯示
   find / -print | ls -al   顯示根目錄下的所有檔案
   系統會直接出現Broken pine 然後就結束了...
   或是出現too many argument ..則表示輸出超出指令列上的長度。
   這時就要用到xargs了...整個命令列如下
   find / -print | xargs ls -al
   結果就會很順利的出現..因為xargs將輸入一個一個依序輸出,
   而非一次全部。
   
   說明:xargs看似無用,卻有意想不到的功用喔.

2012年3月17日

bash shell script兩三事 (3)

$ operator的三種擴展模式
${variable_name}
$(command)
$((expression))

字串操作
${variable:start_position}
${variable:start:length}
${#variable}字串長度

算術運算
$((expression))
expr expression
$[expression]
declear -i var=expression
let expression

r=$((2+3))
r=`expr 3+2`
r=$[4+5]
declare -i r=5*5
let i=5+5

條件判斷
if test1; then
  statements
elif test2; then
  statements
...
else
  statements
fi
測試條件仿照c的邏輯,非null/0為真
if [-d /root/tmp]; then
  echo '/root/temp directory exists!'
else
  echo "/root/temp directory doesn't exist!"

2012年3月13日

linux所支援的檔案系統

使用
cat /proc/filesystems
就會列出支援的檔案類型,尤其在 嵌入式 系統,這應該特別有用,因為嵌入式常會因為占用記憶體空間的關係取消某些檔案類型的支援

2012年3月8日

使用wpa_supplicant指令上網

看名稱WPA請求(supplicant)似乎適合呼邏輯,雖然個人認為不大直覺
首先確定ifconfig wlan0 up有起來(用ifconfig確定即可)
wpa_passphrase essid password>wpa.conf
這裡是將essid跟password填寫入一個設定檔案,因為編碼過後的密碼長度不是一般人背得下來的(如果有本事背出超過30個字元的人應該可以不必XD)
wpa_supplicant -BDwext -iwlan0 -cwpa.conf
-BD表示driver的type,一般使用wext (linux wireless extension)就可以了-c後面接著設定檔案的參數
dhclient wlan0
一般就是執行DHCP的client端獲取IP

另外如果喜歡互動是的介面有wpa_cli直接用一些指令的方式來溝通

P.S.如果不知道essid,可以用iwlist wlan0 scanning,他會列出附近少描到的AP ID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WPA
http://en.wikipedia.org/wiki/Wpa_supplicant
http://hostap.epitest.fi/wpa_supplicant/
http://www.joecen.com/2007/10/26/linux-wireless-setting/
http://mysuperbaby.iteye.com/blog/1405729
http://ninitsai0206.blogspot.com/2010/11/using-wpacli-setting-wifi.html

bash shell script兩三事 (2)

bash shell變數就是
varName=value
如果沒有特別指出,一律default為string,也就是說
varNum=1這裡會變成字串1而非數字1
提取的變數value的方式有兩種
$varName跟${varName}
字串建議使用" "或者' '包起來,兩者不一樣是前者會做變數替換,後者不會,比方說
varName="jacky"
str1="Hi! $varName"
str2='Hi! $varName'
其中str1會顯示Hi! jacky!,而str2則保持原來的樣子
printf則是類似C的使用方式,不一樣的是,printf會幫字串中特殊字元加上跳脫符號(\)
shopt -s -o nounset
表示必須在使用前必須有assign value的動作,可以避免寫錯變數
unset varName
則可以刪除變數,而
varName=
則可以刪除環境變數

變數可以輸出為環境變數,只用
export varName
其中有兩個特別的環境變數為LOGNAMEUSER,LOGNAME指的是登入時後的名稱,USER是只現在身分的名稱,假如你已jacky這個一般ID登入,然後使用su變成super user,這時候LOGNAME為jakcy,USER為root。因為LOGNAME的關係,你所使用的PATH還是jacky的,並不包含/sbin下的指令,所以在使用一些指令的時候會遭遇command not found的問題,只要用
su -
加上一個減號,就可以讓LOGNAME也改成root了

一些特殊的變數
$1~$9,表示shell command後面的參數,如果超過第十個開始要使用${10}這樣的形式
$*表示所有參數所形成的字串
$@表示將參數以振烈表示
$#表示參數的個數
$$表示執行該shell command的PID

readonly可以用來宣告唯讀變數
readonly varName
readonly -a arrayName
第一個宣告一變數為唯讀,第二個宣告唯讀陣列

decleare指令可以調整以及顯示變數的屬性
變成唯讀
declare -r varName
宣告陣列
declare -a varName
宣告為整數型態
declare -i varName
宣告為環境變數
declare -x PATH
顯示函數及其屬性
declare -F
顯示變數屬性
declare -p varName


幾個重要的檔案
使用者個人設定
~/.bash_profile,登入時候執行的shell script
~/.bashrc,執行一個新的shell script之前執行
~/.bash_logout,登出的時候執行
系統管理者維護設定
/etc/profile,一些預設的設定,對全體user有效,通常有umask、PATH、LC_*等等設定
/etc/bash.bashrc,一份全域性的profile
/etc/skel下的檔案,使用者帳號建立的時候依照這裡組裝出.bash_profile與.bashrc

2012年3月7日

emacs編輯器

unix/linux底下的兩大console model編輯器,就是vi/vim與emacs,兩者各有支持者,好壞就不說,只是一直使用vim的我,最近在看到人家介紹emacs,實在想給他試用一下,再說說我個人的感覺

如果熟知vim,大致上他就兩種mode,一種insert,一種command model
相對於command model是emacs主要使用兩種組合鍵
C+k control key加上k
M+k meta key加上k
control key大概稍微看過鍵盤的人都知道,問題在於meta key,其實meta key有三種esc, alt, edit,最范用的是esc,但是我覺得alt最方便(但是在x-win會跟系統menu衝突),edit則是少數鍵盤才有的key
另外一個好處是跟壞處是,emacs有許多版本,如果預設安裝emacs,ubuntu會安裝x-win,可是我不喜歡,我想安裝console mode版本,也有名為emacs-nox,真夠簡潔XD,不過問題又來了,他會跟x-win版本衝突,所以必須要移除?好處是,他開啟的時候有中文的文件,vim幾乎都是英文的樣子(我遙遠的記憶,不知道現在翻譯完畢沒有!?)

在紀錄指令之前,我先說一下,對於meta key我實在很不欣賞,不管是vim或者emacs,我覺得esc按鍵離手很遠,用小指頻繁的去點,對手部是一個負擔,偏偏vim或者emacs都要用到orz

游標移動
C+v 下一頁
M+v 上一頁
C+l 刷新螢幕
C+p 向上
C+n 向下
C+f 向右
C+b 向左
M+f 向右一個word
M+b 向左一個word
C+a 一行開頭(home)
C+e 一行結尾(end)
M+a 句子開頭
M+b 句子結尾
參數模式
C+u 8 C+v 表示向下移動八行
C+u通常用來接受參數
編輯
直接輸入就是插入

    刪除游標所在的 前一個字元
C-d          刪除游標所在的 後一個字元
M-   刪除游標所在的 前一個字
M-d          刪除游標所在的 後一個字
C-k          刪除從游標所在到「行尾」間的字元
M-k          刪除從游標所在到「句尾」間的字元
C+x u 取消(undo)

Buffer操作
每個emacs的編輯視窗叫做buffer
C+x C+f 開啟檔案,意思是find
C+x C+b 表示列出所有buffer
C+x 1 (數字1)表示關閉其他buffer,只留下目前這個
C+x C+s save buffer
C+x k kill buffer
C-x C-c  離開 Emacs。

以上總結一下emacs tutorial一半的內容

2012年3月4日

bash shell script兩三事 (1)

#!念作sharp(#) bang(!)
bash -v test.sh
可以檢查shell script的syntax(語法)
bash -x test.sh
可以trace shell script
shopt -a -o nounset
強制變數一定要宣告之後才可以用

將指令結果存入變數的命令替換功能
舊的: `ls`
新的: $(ls)

2012年2月22日

tty下的游標(cursor)

選定tty,下面的指令
echo -n -e '\e[?17;14;119c'
游標將變成一個長方形的區塊
echo -n -e '\e[?17;14;24c'
使得游標消失
參考資訊:
http://invisible-island.net/xterm/ctlseqs/ctlseqs.html

2012年2月21日

遠端拍照的小工具

一直在找一個可以遠端使用command line就可以把網頁抓下的方式,其實有些方法,不過遇到一些困難,網路上大有其他GUI方式,可是都不是我要的
GUI的方式可以參考這裡
http://www.binarytides.com/blog/take-webpage-screenshot-from-command-line-in-ubuntu-linux/
command line本來打算用khtml2png,看似最簡單,很可惜ubuntu下找不到,無法測試
跟著這裡有只用firefox的shell script,但是要用到vncserver
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125951/command-line-program-to-create-website-screenshots-on-linux
我執行的時候怎樣都遇到.Xresources找不到的問題,印象中ubuntu好像改了很多X-win的設定,我也不知道怎樣recover這些設定檔了
最後的解決方案
這是cutycapt裁剪網頁的工具,編譯完畢丟到/usr/bin下就是了,其實跟khtml2png一樣的引擎,可問提示沒有xserver無法執行
http://cutycapt.sourceforge.net/
沒關係,還有xvfb-run可以幫忙,安裝一下xvfb套件
xvfb-run --server-args="-screen 0, 1024x768x24" CutyCapt --url=http://www.kimo.com --out=slide.png
結果還不壞,css大多保留了,不過flash


參考資料
http://ddbean.wordpress.com/category/linux/
http://www.binarytides.com/blog/take-webpage-screenshot-from-command-line-in-ubuntu-linux/

最後順便有個爬到的轉檔案指令,可以將pdf轉乘png
convert -size 640x300 fileName.pdf slide.png

2012年2月7日

剔除使用者

刪除某個pesudo tty
pkill -kill -t pts/1

2012年2月6日

20常用系統監測指令/程式

#1: top - Process Activity Command
#2: vmstat - System Activity, Hardware and System Information
#3: w - Find Out Who Is Logged on And What They Are Doing
#4: uptime - Tell How Long The System Has Been Running
#5: ps - Displays The Processes
#6: free - Memory Usage
#7: iostat - Average CPU Load, Disk Activity
#8: sar - Collect and Report System Activity
#9: mpstat - Multiprocessor Usage
#10: pmap - Process Memory Usage
#11 and #12: netstat and ss - Network Statistics
#13: iptraf - Real-time Network Statistics
#14: tcpdump - Detailed Network Traffic Analysis
#15: strace - System Calls
#16: /Proc file system - Various Kernel Statistics
17#: Nagios - Server And Network Monitoring
18#: Cacti - Web-based Monitoring Tool
#19: KDE System Guard - Real-time Systems Reporting and Graphing
#20: Gnome System Monitor - Real-time Systems Reporting and Graphing

前面15個大體上來說都是command mode,16則是虛擬執行系統,裡面的資料很多是臨時的,直接用cat抓出來看就是,後面則是GUI或者web的程式

參考資料
http://www.cyberciti.biz/tips/top-linux-monitoring-tools.html

[轉載]Linux 的開機流程- ubuntu 10.10


來自http://eeepage.info/boot-ubuntu10-10/

Linux 的開機流程- ubuntu 10.10

想要瞭解linux開機過程, 我的OS為ubuntu 10.10 64bits
參考

Linux 開機:

第一個先執行/sbin/init
然後會執行 /etc/inittab, 但這個node以被移除分散到 /etc/event.d/底下 (ubuntu10.10後則是/etc/init/底下)

描述

在核心載入完畢、進行完硬體偵測與驅動程式載入後,此時你的主機硬體應該已經準備就緒了 (ready)
此時核心會主動的呼叫第一支程式,那就是 /sbin/init 囉
你會發現 init 的 PID 號碼是一號
/sbin/init 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準備軟體執行的環境,包括系統的主機名稱、網路設定、語系處理、檔案系統格式及其他服務的啟動等。
而所有的動作都會透過 init 的設定檔,亦即是 /etc/inittab (10.10 但這個node以被移除分散到 /etc/event.d/底下) 來規劃,
而 inittab 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設定項目,那就是預設的 runlevel (開機執行等級) 啦!
/ etc / event.d /目錄 [10.10版本修改為/etc/init/目錄]
是upstart核心,upstart將所有進程的觸發、停止等看作事件,存在在此目錄。主要有3種:rc-default,rcX(0..6,S),ttyX。
[10.10版本只有/etc/init/rc.conf rcS.conf (沒有rcX(0..6))及其他*.conf,
rcS.conf最後:
# Switch, passing a magic flag
start --no-wait rc-sysinit FROM_SINGLE_USER_MODE=y
end script
]

rc-default類似inittab文件,設置默認運行級別。ubuntu默認級別2,可在此文件修改。
[10.10版本修改為rc-sysinit.conf?在該文件看到 env DEFAULT_RUNLEVEL=2,後面的
env RUNLEVEL=
env PREVLEVEL=
...
...
# Switch into the default rundevel
telinit "${DEFAULT_RUNLEVEL}"
end script
]

/ etc / init.d中/目錄

  • 系統啟動需要的腳本及安裝的服務的啟動腳本。
  • S啟動時運行的腳本 K啟動時不運行。
  • nn的運行優先級別,越小越先。

初始化進程啟動的工作

  1. 運行系統級別的自啟動腳本(/etc/ rcS.d)
  2. 確認運行級別的/ etc / event.d / RC -default,默認 2 [10.10版本修改為rc-sysinit.cong]
  3. 運行相應級別的RCX文件/ etc/event.d/rc2
  4. 運行 RC程序/ etc / init.d/ RC 2
  5. 運行用戶級的啟動腳本 / etc/rc2.d/中的腳本
然後就可以登錄了。

管理啟動項目

  1. 圖形界面管理自動加載程序
    • 系統 > 首選項 > 會話
  2. 圖形界面管理自動加載服務
    • 系統 > 系統管理 > 服務
  3. 編輯腳本實現程序自動加載
    • / etc / init.d中/ rc.local中是系統最後一個運行的腳本。sudo gedit /etc/init.d/rc.local 到最後加入要運行的程序
  4. 編輯自己的服務啟動腳本
    • sudo gedit /etc/init.d/myscript
      #! /bin/sh
      case "$1" in
      start)
      ...
      ;;
      stop)
      ...
      ;;
      restart | force-reload)
      ...
      ;;
      *)
      exit 1
      esac
      -------
      sudo chmod 755 /etc/init.d/myscript
      ls -s /etc/init.d/myscript /etc/rc2.d/S99myscript
  5. 使用其它工具進行管理
sysv-rc-conf 需要安裝 手動編輯/自動編輯(sudo sysv-rc-conf myscript on)

2012年1月31日

令人不解的iOS & android,還有M$跟linux

令我不解的是,同樣是programmer,我不相信M$、linux、iOS的腦袋有差異到很明顯,可是程式做出來卻有明顯的差異,或許這是有時候程式明顯受到程式之外的影響很大。

以開放的角度來說,linux open source可以碰觸到的資訊比M$多,可是大多數我認為linux程式在某種程度上的質量不如M$好

  • 文件的數量與清晰度,linux遜於M$,看看市面上M$書籍明顯比linux多許多就知道
  • M$程式品質比較一致(就算是一樣爛也是爛的一樣),linux則是有些程式相當優秀,有些很爛,且根本感覺快要變成孤兒,沒人在維護,所以連帶也不用期待他會變好


接著是iOS跟android,周遭有人反映,iOS的介面硬是比android的好看、方便,讓我意外的是,這恐怕不是programmer腦袋的問題,應該是開發平台的問題

2012年1月29日

[轉載]Linux中tty、pty、pts的概念區別

基本概念:

1> tty(終端設備的統稱):
tty一詞源於Teletypes,或者teletypewriters,原來指的是電傳打字機,是通過串行線用打印機鍵盤通過閱讀和發送信息的東西,後來這東西被鍵盤與顯示器取代,所以現在叫終端比較合適。
終端是一種字符型設備,它有多種類型,通常使用tty來簡稱各種類型的終端設備。


2> pty(虛擬終端):
但是如果我們遠程telnet到主機或使用xterm時不也需要一個終端交互麼?是的,這就是虛擬終端pty(pseudo-tty)


3> pts/ptmx(pts/ptmx結合使用,進而實現pty):
pts(pseudo-terminal slave)是pty的實現方法,與ptmx(pseudo-terminal master)配合使用實現pty。

Linux終端:

在Linux系統的設備特殊文件目錄/dev/下,終端特殊設備文件一般有以下幾種:
1、串行端口終端(/dev/ttySn)
串行端口終端(Serial Port Terminal)是使用計算機串行端口連接的終端設備。計算機把每個串行端口都看作是一個字符設備。有段時間這些串行端口設備通常被稱為終端設備,因為 那時它的最大用途就是用來連接終端。這些串行端口所對應的設備名稱是/dev/tts/0(或/dev/ttyS0), /dev/tts/1(或/dev/ttyS1)等,設備號分別是(4,0), (4,1)等,分別對應於DOS系統下的COM1、COM2等。若要向一個端口發送資料,可以在命令行上把標準輸出重定向到這些特殊文件名上即可。例如, 在命令行提示符下鍵入:echo test > /dev/ttyS1會把單詞」test」發送到連接在ttyS1(COM2)端口的設備上。可接串口來實驗。

2、偽終端(/dev/pty/)
偽終端(Pseudo Terminal)是成對的邏輯終端設備(即master和slave設備, 對master的操作會反映到slave上)。
例如/dev/ptyp3和/dev/ttyp3(或者在設備文件系統中分別是/dev/pty/m3和 /dev/pty/s3)。它們與實際物理設備並不直接相關。如果一個程序把ptyp3(master設備)看作是一個串行端口設備,則它對該端口的讀/ 寫操作會反映在該邏輯終端設備對應的另一個ttyp3(slave設備)上面。而ttyp3則是另一個程序用於讀寫操作的邏輯設備。

這樣,兩個程序就可以通過這種邏輯設備進行互相交流,而其中一個使用ttyp3的程序則認為自己正在與一個串行端口進行通信。這很像是邏輯設備對之間的管 道操作。對於ttyp3(s3),任何設計成使用一個串行端口設備的程序都可以使用該邏輯設備。但對於使用ptyp3的程序,則需要專門設計來使用 ptyp3(m3)邏輯設備。

例如,如果某人在網上使用telnet程序連接到你的計算機上,則telnet程序就可能會開始連接到設備 ptyp2(m2)上(一個偽終端端口上)。此時一個getty程序就應該運行在對應的ttyp2(s2)端口上。當telnet從遠端獲取了一個字符 時,該字符就會通過m2、s2傳遞給 getty程序,而getty程序就會通過s2、m2和telnet程序往網絡上返回」login:」字符串信息。這樣,登錄程序與telnet程序就通 過「偽終端」進行通信。通過使用適當的軟件,就可以把兩個甚至多個偽終端設備連接到同一個物理串行端口上。

在使用設備文件系統 (device filesystem)之前,為了得到大量的偽終端設備特殊文件,使用了比較複雜的文件名命名方式。因為只存在16個ttyp(ttyp0—ttypf) 的設備文件,為了得到更多的邏輯設備對,就使用了象q、r、s等字符來代替p。例如,ttys8和ptys8就是一個偽終端設備對。不過這種命名方式目前 仍然在RedHat等Linux系統中使用著。

但Linux系統上的Unix98並不使用上述方法,而使用了」pty master」方式,例如/dev/ptm3。它的對應端則會被自動地創建成/dev/pts/3。這樣就可以在需要時提供一個pty偽終端。目錄 /dev/pts是一個類型為devpts的文件系統,並且可以在被加載文件系統列表中看到。雖然「文件」/dev/pts/3看上去是設備文件系統中的 一項,但其實它完全是一種不同的文件系統。
即: TELNET ---> TTYP3(S3: slave) ---> PTYP3(M3: master) ---> GETTY
=========================================================================
實驗:
1、在X下打開一個或N個終端窗口
2、#ls /dev/pt*
3、關閉這個X下的終端窗口,再次運行;比較兩次輸出信息就明白了。
在RHEL4環境下: 輸出為/dev/ptmx /dev/pts/1存在一(master)對多(slave)的情況
=========================================================================


3、控制終端(/dev/tty)
如果當前程序有控制終端(Controlling Terminal)的話,那麼/dev/tty就是當前程序的控制終端的設備特殊文件。可以使用命令」ps –ax」來查看程序與哪個控制終端相連。對於你登錄的shell,/dev/tty就是你使用的終端,設備號是(5,0)。使用命令」tty」可以查看它 具體對應哪個實際終端設備。/dev/tty有些類似於到實際所使用終端設備的一個聯接。


4、控制台終端(/dev/ttyn, /dev/console)
在Linux 系統中,計算機顯示器通常被稱為控制台終端 (Console)。它仿真了類型為Linux的一種終端(TERM=Linux),並且有一些設備特殊文件與之相關聯:tty0、tty1、tty2 等。當你在控制台上登錄時,使用的是tty1。使用Alt+[F1—F6]組合鍵時,我們就可以切換到tty2、tty3等上面去。tty1–tty6等 稱為虛擬終端,而tty0則是當前所使用虛擬終端的一個別名,系統所產生的信息會發送到該終端上(這時也叫控制台終端)。因此不管當前正在使用哪個虛擬終 端,系統信息都會發送到控制台終端上。你可以登錄到不同的虛擬終端上去,因而可以讓系統同時有幾個不同的會話期存在。只有系統或超級用戶root可以向 /dev/tty0進行寫操作 即下例:
1、# tty(查看當前TTY)
/dev/tty1
2、#echo "test tty0" > /dev/tty0
test tty0


5 虛擬終端(/dev/pts/n)
在Xwindows模式下的偽終端.


6 其它類型
Linux系統中還針對很多不同的字符設備存在有很多其它種類的終端設備特殊文件。例如針對ISDN設備的/dev/ttyIn終端設備等。這裡不再贅述。


FAQ: 終端和控制台

Q:/dev/console 是什麼?

A:/dev/console即控制台,是與操作系統交互的設備,系統將一些信息直接輸出到控制台上。目前只有在單用戶模式下,才允許用戶登錄控制台。


Q:/dev/tty是什麼?

A:tty設備包括虛擬控制台,串口以及偽終端設備。
/dev/tty代表當前tty設備,在當前的終端中輸入 echo 「hello」 > /dev/tty ,都會直接顯示在當前的終端中。


Q:/dev/ttyS*是什麼?

A:/dev/ttyS*是串行終端設備。


Q:/dev/pty*是什麼?

A:/dev/pty*即偽終端,所謂偽終端是邏輯上的終端設備,多用於模擬終端程序。例如,我們在X Window下打開的終端,以及我們在Windows使用telnet 或ssh等方式登錄Linux主機,此時均在使用pty設備(準確的說在使用pty從設備)。

Q:/dev/tty0與/dev/tty1 …/dev/tty63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A:/dev/tty0代表當前虛擬控制台,而/dev/tty1等代表第一個虛擬控制台,例如當使用ALT+F2進行切換時,系統的虛擬控制台為/dev/tty2 ,當前的控制台則指向/dev/tty2

Q:如何確定當前所在的終端(或控制台)?

A:使用tty命令可以確定當前的終端或者控制台。

Q:/dev/console是到/dev/tty0的符號鏈接嗎?

A: 目前的大多數文本中都稱/dev/console是到/dev/tty0的鏈接(包括《Linux內核原始碼情景分析》),但是這樣說是不確切的。根據內 核文檔,在2.1.71之前,/dev/console根據不同系統的設定可以鏈接到/dev/tty0或者其他tty*上,在2.1.71版本之後則完 全由內核控制。目前,只有在單用戶模式下可以登錄/dev/console(可以在單用戶模式下輸入tty命令進行確認)。

Q:/dev/tty0與/dev/fb*有什麼區別?

A: 在Framebuffer設備沒有啟用的系統中,可以使用/dev/tty0訪問顯卡。

Q:關於終端和控制台的區別可以參考哪些文本

A: 可以參考內核文檔中的 Documents/devices.txt 中關於」TERMINAL DEVICES」的章節。另外,《Linux內核原始碼情景分析》的8.7節 以及《Operating Systems :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中的3.9節(第3版中為3.8節)都對終端設備的概念和歷史做了很好的介紹。另外在《Modern Operating system》中也有對終端設備的介紹,由於與《Operating Systems :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的作者相同,所以文本內容也大致相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Operating Systems :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中將終端設備分為3類,而《Modern Operating system》將終端硬體設備分為2類,差別在於前者將 X Terminal作為一個類別。

PS:

只有2410的2.6才叫ttySAC0,9200等的還是叫ttyS0

來自http://www.wretch.cc/blog/redsonoma/14021073

最後是有個有點關於程式設計的連結
http://zwai.pixnet.net/blog/post/24326951-linux-tty-driver---linux-tty-%E9%A9%85%E5%8B%95%E7%A8%8B%E5%BC%8F

linux的PAE

幾年前比較知名的問題應該就是4G記憶體的使用,不管是win 7或者linux都有遇到這個問題,事實上在硬體廠商早就想到,但是因為實際產品一直沒有價格便宜到4G記憶體是隨手可得,這問題就被"擱置"下來(使用者當它不存在XD)
http://zh.wikipedia.org/wiki/PAE,這連結是一個很好的解釋

一般有些資訊背景的人大概直覺的反應是32bit的cpu對於定址有4G大小,所以超過4G的記憶體應該是無法定址成功,所以32bit應該是無法突破4G的限制。這個應該是存在於process上的限制,即使開啟的PAE,暫時也無法突破一個process的只能使用4G記憶體的事情,因為只使用了32bit的位址線,最多只能用到4G。但是系統來說就不是這樣了,intel另外利用了一個register來開啟PAE,並且把階層加大,就可以把極限推超過4G,甚至於到好幾T都不是問題啊。

前兩種未開啟PAE的模式應該比較簡單,只是把address line劃分成幾個部分(因效率考量),接著開啟PAE後,先決定是四個page directory的哪一個,然後再跳到那一個page directory,可以簡單的看成每個page directory後面是一個4G的空間,所以2^4*4G就支援到64G了,但是要注意的是page directory table還是得放在實際記憶體最前面4G的部分